播放记录
1753
许知远

许知远

中国大陆男作家,出版人
别名:未知
身高:未知
星座:天秤座
人气:55267°

介绍:许知远,男,1976年出生,江苏灌南人,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,现任职于《生活》杂志。自1998年起为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《新周刊》《书城》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等报刊撰稿,文风犀利。曾任《PCLife》执行主编,中国先生网主编,e龙网内容总监,他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,曾任《经济观察报》主笔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专栏作家,曾出版《青年变革者:梁启超》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》《中国纪事》《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》《转折年代》《纳斯达克的一代》《昨日与明日》《思想的历险》《新闻业的怀乡病》《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》等。

明星关系

代表作品

    详细资料

    人物经历

    1976年许知远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六塘镇,一直在这里生活到7岁。1983年,邓小平决定裁减的100万军队,父亲所在的铁道兵首当其冲,于是,许知远跟随父亲来到北京。1995年,整天为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而忧心忡忡的许知远进入北京大学,蔡元培时代早已是昔日的传奇,大学则变成流水线式的加工厂。于是,毕业时,许知远成为了一名事业有成的人,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母亲一年的收入。网络泡沫破灭,他又成了新闻记者,彼时,中国的出版物逐步获得发言,一些以市场为基础的媒体,正学习用《纽约时报》的口吻报道中国。身处1999年至2003年的许知远,被一种强烈的乐观情绪左右着。2002年3月,许知远首次出国,目的地是美国。一个月里,他从东海岸转到西海岸,采访了20个人,似乎实现了他年少时从《流放者的归来》中所了解的那种文学流浪生涯。2010年,胡舒立和《财经》成为中国传媒时代嬗变的缩影时,远在英国的许知远内心颇为唏嘘,他一口气写下洋洋万言的文字,细数中国媒体命运的雷同与宿命。许知远

    写作历程

    许知远的出现从来都离不开书。即使是坐地铁或是接受媒体采访前的空隙,他的面前也总会有一本书,或是一本英文杂志,一本厚重的英文字典。他做书店,开专栏,写书。八年间,从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》到《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》,从《经济观察报》到《生活》杂志,这个在23岁就决定做一个作家的人,他的文字已经影响了新一批年轻人。从24岁到31岁,许知远称,他的写作已经从追求华丽转变为注重对生活真实的体验。“我希望在写作中寻找安宁,美好的东西。”尽管他同时也认为,写作不应该是一件随性的事,发表意见应该是一种义务。许知远文章中充溢的,是众多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名字。他在《经济观察报》的专栏结集《昨日与明日》,名字就是模仿李普曼的专栏“今日与明日”。不仅如此,他的参照体系的英美色彩浓厚:“特别是高中时期,那时受了很多李敖的影响。他不是在文章中说,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吗?”而对于传统文化,他却“一无了解”。朋友说,他谈论中国时的口气“就像一个外来者”。高中与大学时期,被翻译成中文的外版书籍成为许知远最主要的阅读来源。北大图书馆三,五块钱处理的《时代》过刊,成为他认识西方的主要途径。这段阅读经历,对他的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对人,对事物,对国家的看法,都是从西方经验里来的,比如说,我就曾认为个人主义是最好的。”2002年,许知远第一次出国,他在美国待了一个月。“以前对于西方的认识更多是从书本上,这次是人和人更感性的接触,也是第一次跟以前只在教学参考书上出现的人进行真正的交流。像加尔布雷斯,希勒,他们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,他们的生活方式,他们对于世界的思考方式,甚至他们的谈话方式,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借鉴,慢慢形成自己的态度。我见加尔布雷斯时,他已经92岁了,还在写新书,当时我就觉得,我要做这样的人,要做一些新的事情。”2004年,许知远第一次给大陆以外的杂志《天下》撰写专栏。一名台湾学生说,他从这本在华人世界颇有影响力的杂志上,第一次看到了大陆人写的文章。这也是许知远“发现中国”的开始:“那时还很模糊,不知道该怎么写中国。但写作和谈论是一种探索方式,在谈论中,我发现自己中国意识的空白,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中国,只能去看《财富》,《纽约时报》是怎么写的。这是一块陌生的知识和情感领域。”从为中国介绍西方,到向台湾介绍大陆,许知远感受的最大不同是,“你越描绘自己的国家,越意识到跟她的感情,情感是一点点凸显出来的。所谓的冷峻都是假装的,要温情,不要滥情就可以了。”这之后,许知远的文章中,“中国”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,“现在清晰一些了”。他开始试图探讨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,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任务。他的价值体系中,也开始补充进一些非英美体系的东西。近一两年,他开始写更多关于中国的事物。在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版的专栏就是希望帮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。从来不读鲁迅的他,近几个月开始读鲁迅了。而且,他还计划到中国各地走走,通过与当地人的交谈,把看到,听到的东西表达出来。他依然读不下去古文,看的更多的还是汉学家写中国的文章。微电子专业的背景却频频在经济领域发言,文章中过分的旁征博引,都成为人们对许知远的最大质疑。“专家是多么愚蠢的title呀!”许知远反驳说。“我的专业是人,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。而且我大量使用引语,是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。用引语,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一个连接的过程,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人,为读者提供启发。那是我试图分析和推理的方式呀。在西方传统里,这是很正常的。但我们的国家太反智了,人们喜欢直接的东西。而我传递更多的是信息和推理,不是一个确定的观点。我不一定有观点,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上,才能得出看法。当我有观点的时候我会表达出来的。”许知远说,他开始更重视微小的变化。“成长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的积累,更是内心对于自己所做事情确认的过程。”曾经以李敖,孔庆东为精神武器的年轻人,已经过了而立之年:“世界的参照体系很多,你要试图从不同的地方借鉴不同的经验。我还没有成型,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,所以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。知识可以被不断取代,颠覆,但性格的塑造却能给人生带来稳定性。生活没有特殊的转折点,而是由dailywork积累而成的,认识到这一点,是我自己成熟的标志。”

    演艺经历

    2017年,许知远在蜻蜓FM独家上线音频节目《许知远:艳遇图书馆》。2021年2月,加盟腾讯视频脱口秀节目《吐槽大会第五季》。2021年12月22日,参加脱口秀节目《十三邀第六季》首播。2022年11月9日,参加访谈节目《贾乙丙丁》,担任嘉宾。许知远

    获得荣誉

    2023年2月,担任配音的国产动画电影《艺术学院》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。

    主要作品

    1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》2《转折年代》3《纳斯达克的一代》4《昨日与明日》5《思想的冒险》6《新闻业的怀乡病》7《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》8《醒来:110年的中国变革》9《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》10《中国纪事》11《祖国的陌生人》12《一个游荡者的世界》13《青年变革者:梁启超》,2019年5月

    人物事件

    2010年5月“炮轰”韩寒事件韩寒入选《时代周刊》年度百人榜之后,突遭“炮轰”,知名作家许知远撰文《庸众的胜利》,对韩寒的“公共知识分子形象”进行批判。

    首页

    电视剧

    返回顶部

    电影

    会员中心